普京这次访华,表面上看是收获颇丰:中俄蒙签了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备忘录,还加码了“西伯利亚力量1号”和远东管道的供气协议。新闻一出天通盈,俄罗斯官媒立刻吹成了“新时代的能源同盟”。
但问题来了——在这场签约秀背后,俄罗斯到底拿到的是 现金流,还是一张 延期付款的“友情账单”?
备忘录不等同订单,核心就是“价格”
首先要看清一点:这次的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只是备忘录。别被“具有法律约束力”几个字唬住——这种文件大多数是政治宣示,缺乏强制力。说白了,就是“先把姿态摆出来,真金白银后面再聊”。
关键在哪?还是在 价格。2014年天通盈,西伯利亚力量1号签的30年合同,金额高达4000亿美元,那背后可是硬碰硬的谈判。而2号管道,每年最大500亿立方米,规模堪比当年的北溪1号。一旦价格没谈拢,管子挖下去也只是“空管子”。
俄罗斯现在急的是找买家,中国急的是什么?不是能源,而是 能不能压低价格。这才是中俄之间最核心的博弈。
俄罗斯的“卖方焦虑”
对俄罗斯来说,这些协议是财政续命的救心丸。俄乌冲突让欧洲市场彻底关门,能源出口成了“孤注一掷”。签备忘录,对克里姆林宫而言,是一种政治安慰剂:至少能告诉国内观众——“看,中国还在买我们的气!”
但对中国来说,天然气供应渠道远不止俄气:中亚管道、LNG进口、甚至国内页岩气,都在多元化布局。俄罗斯以为自己在“兜售最后的筹码”天通盈,但在中国眼里,这更像是一场“降价甩卖”。
你要说这像什么?就像一个卖房人急得要命,天天追着买家喊:“哥,别走!价钱咱再商量!”
三份协议,只有一份是真落地
西伯利亚力量1号:从380亿立方米提升到440亿。这是唯一可以立刻增加现金流的协议。远东管道:100亿立方米提升到120亿,体量不大,算是“蚊子肉”。西伯利亚力量2号:500亿立方米的潜力项目,但价格未定,全是变数。
对比一下:欧洲丢掉的北溪1号,每年输气能力也在500亿立方米以上。2023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超 3800亿立方米,俄罗斯目前供应量只占 不到20%。
换句话说,俄罗斯离不开中国的市场,中国却完全不依赖单一管道。
面子与里子的分野
这次普京访华,面子上是“满载而归”,里子上却暴露了俄罗斯的 谈判被动。真正能立刻见效的,只有那60亿立方米的额外供气。
所以,问题并不是“中俄合作有多紧密”,而是——在能源博弈中,究竟是谁更离不开谁?
我的观点很明确:俄罗斯在失血,中国在择优。协议越多,越说明俄罗斯急;谈判越久,越说明中国稳。而这种不对等关系,将在未来的价格博弈中持续放大。
那么问题来了:如果你是中国谈判代表天通盈,你会在价格上“出手拯救普京”,还是“继续压低到极限”?
股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