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,秋不养生冬易病。上海总算是朝着渐凉的“正确道路”走了,秋日养生也被提上日程。
经历了一个“苦夏”,气血难免亏空。民间素有“贴秋膘”的习俗,很多人也把“贴秋膘”当成入秋的大事。大家的理由听着挺有道理:夏季的炙热和闷湿让人胃口不好,食欲不佳,吃得少了,体重往往有所减轻。为了好好弥补,秋季来临不得吃点好的、喝点好的?
贴秋膘是怎么来的?又该从什么时候开始?贴秋膘是否等同于“胡吃海塞”?今迎秋分,新民晚报“节气版十万个为什么”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丛亿蕾,“解锁”贴秋膘的正确姿势。
新民晚报 制图
一问:贴秋膘怎么来?“营养过剩”时代还要不要贴?
据介绍,贴秋膘是我国传统养生习俗,尤其在北方,每年秋天到来后都要包饺子、吃肉,仪式感满满。秋季大量进食高蛋白、高脂食物,可以把夏天高温导致的食欲下降、体重减轻的损耗迅速弥补,增加脂肪、储备热量大牛证券,以抵御冬季严寒。
丛亿蕾解释,夏季炎热,出汗过多,“气随津脱”,会损伤人体的气和津液,导致气阴两虚,容易出现疲劳、乏力、口干、燥热等现象;同时暑湿困脾,脾胃运化失常,消化功能随之减弱。秋季天气转凉,气血由外向内收敛,消化功能也逐步恢复。此时贴秋膘,身体可以更好地把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吸收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,强壮体魄,为御寒过冬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不过,随着物质生活丰富,很多人夏天不再需要在户外辛勤劳动,整天孵在空调间里喝冰饮吃外卖,夏季不瘦反胖,那这样还需要贴秋膘吗?
“相较于传统大鱼大肉式的‘贴秋膘’,我们更加提倡通过合理、均衡的饮食来调理身体、增强免疫力;同时秋高气爽、气温适宜,人们可以适当增加户外的光照时间,配合合理锻炼,‘贴秋肌’比‘贴秋膘’对身体健康意义更大。”丛亿蕾说。
二问:什么时候开始贴秋膘,有没有“参考日”?
中医养生强调“顺天应时,天人合一”,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,人类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。
这几天虽然依旧热热的,但仔细看看周围自然界:栾树开花结果了,梧桐叶悄悄变黄——秋日已至,植物感应节气更迭比人要敏锐,这些信号也提醒大家可以开始准备“贴秋膘”了。
秋燥伤肺,人们会出现口干、咽干、鼻干、皮肤干和大便干等症状,贴秋膘的秋季进补不妨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平补之品如鸭子、梨、百合、银耳、山药、蜂蜜等,有助于护阴润燥。
丛亿蕾推荐了几款秋季食疗方:冰糖炖雪梨、枸杞银耳羹、山药粳米粥、莲藕排骨汤、老鸭冬瓜汤、西芹炒百合。
新华社图表,暑去秋来,不少地方流行“贴秋膘”的习俗,要多吃点肉,把夏天掉的“膘”补回来。但专家提醒,盲目进补、大吃大喝可能会引发高尿酸血症。\n 新华社发 徐骏 作
三问:“贴秋膘”是否就等同于“大吃大喝”?哪些人不适合“贴秋膘”?
过去,物资相对匮乏,体力劳动者多,贴秋膘一顿大吃之后,人们马上投入收获的劳作之中。当代人生活方式久坐居多,因此现在的贴秋膘应该更加讲究,相较“大鱼大肉”“大吃大喝”,食物的选材、搭配、分量和烹饪方式重在健康平衡,比如多选择一些酸味、白色或者易消化的果蔬和食物,多采用炖、煮、蒸、煲汤等烹饪方式,既能保留营养,又能补充水分。
体型肥胖或患有“三高”(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尿酸)的人群大牛证券,不建议传统方式的贴秋膘,越“贴”越胖、越“贴”指标越高,小心更严重的并发症找上门。舌苔厚腻、头身困重、大便粘滞的痰湿体质人群也不建议贴秋膘,盲目进补只会加重痰湿症状,适得其反。
股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